最新章节
小说简介
言为心声精彩章节
每年的植树节,儿子对植树都很感兴趣,但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儿子还没经历过,这成了儿子几年来的遗憾。这次要到乡下老家去植树,儿子高兴极了!
说是老家,其实三年前公公和婆婆就从老家搬了出来。于是老家的院落由于疏于管理,长满了各种杂草,让人心生荒凉之感。为此,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不使老屋过于冷清,给老屋带来些许灵气,大家决定今年就去为老屋送去一片新绿——植树。
早晨,天阴沉沉的,但大家愉悦的心情却不减,都说老天这是为了给大家遮阳呀。历时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在一路颠簸和两个孩子唧唧喳喳的热烈讨论声中,我们一行七人到达了老家。
听说我们今天回去,自己种树苗的邻居张叔昨天就把树苗给留了出来,说要免费赠送。老公问多少钱,可张叔直说,“什么钱不钱的,自己种的,就放心种吧。”张叔的诚恳让我们感动,虽说这些树苗值不了几个钱,但我们深深感谢张叔的一片真心!
我们把树苗刚搬到家里,就立即动手施工。老公、姐夫、弟弟开始挖坑,我和孩子们负责种树,两个孩子争着、抢着帮我把树苗扶正,我填土。这样一棵棵地倒也种得很快。但婆婆过来看过我们种树的过程,告诉我种树的几个要诀:填上少许土后,把树往上提一提,这样树好插根;先把三分之二的土填上就可以了,然后用脚踩实,为后面的浇水做准备。好,按照婆婆的“指示”,我和孩子们也干得有板有眼!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给他们拍了好多张植树的照片,我还让孩子们记住哪一棵是自己种的,教他们如何在以后细心呵护它们,并提议让他俩展开比赛,看谁的树长得最好。
把树都植好后,浇水的间隙,邻家的奶奶颠着小脚,提着几斤鸡蛋来了,婆婆放下铁锹,迎了上去,握住了奶奶的手。
“孩子,真想你了!来了好几趟,你家都锁着门。这是自己家的鸡下的蛋,或许孩子们爱吃。”奶奶一边走,一边说。
“婶子,你自己都不舍得吃,还给我送来。”婆婆不好意思地直说。
“咋不舍得,我家里还有呢!”奶奶拉着婆婆的手不放。
婆婆和奶奶一路寒暄着来到了屋里。一会儿,又有几个婶婶、大娘们也来了,也走进了里屋。羡慕得我直嚷:“我这儿也没个相好的,也不来看看我。”老公在一旁直笑我幼稚!其实我是真心羡慕婆婆的好人缘,真心感谢热情的邻居们,虽然大家住得远了,但感情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少。好大一会儿,婆婆出来送婶婶、大娘们,婆婆向不认识我儿子的她们介绍她的孙子,喜得大家直夸儿子长得好。邻居们临走,还直说:“看看你媳妇、女婿、儿子,这一大家子真喜人!”从邻居们的谈话中,婆婆得知一邻居摔伤了腿,立即到村里的小商店买了一只鸡,给送了去。是啊,婆婆虽然搬了出来,但与邻居们的心还是相通的,这里是她的根呀,怎能割舍得下呀!
终于,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树苗都各就各位了。在这次植树中,看着孩子们沐浴在阳光下、春风里,欢快地追逐、嬉戏,自己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再看看满院子的一棵棵笔直的小树,心里顿时充满了无限希望与憧憬,身体的疲惫被一扫而光。学校操场上的新种了一排排的杨树,虽然还没有发芽,但树干已经发绿,像伟岸的士兵一样在为学校的师生站岗放哨。树还不大,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也很宽,学校领导觉得树间的空地空着可惜,于是号召大家报名种菜。知道这个消息喜欢种菜的消息,我们都欢呼雀跃,踊跃报名,最终大家都如愿分到了三个树间距大小的地块。
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我开始从头学习种菜,咨询老人、跟踪学习,忙得不亦乐乎。我和老公根据取来的经,现学现卖,首先把地翻了过来,几次三番,接着一遍遍的浇水,据说这样可去去地里的碱气;然后把通过各种途径得来的肥料厚厚地施在了地里。最后买来韭菜、豆角、茄子、辣椒、黄瓜、花生等的种子和塑料薄膜,开始播种。老公和婆婆是得力助手,大家一起挖坑、撒种、盖膜、盖土,至此播种完成,大家都满怀希望的翘首以待。
在守望的日子里,这里成了我们一家的最大牵挂,饭后的溜达地点就固定在自家的菜园附近,不厌其烦地察看希望的种子是否发芽。一天、两天、七八天过后,终于薄膜下泛起了绿,第二天竟然顶起了薄膜,我于是小心地撕开薄膜,放它们出来,再撒上把土,把薄膜的缺口盖好。我惊讶于一颗颗的花生在孕育新的生命的时候,自己的种子也长成了绿色同时,就“啪”地把自己从中间打开,新的幼苗就蓬勃而出了;韭菜、香菜在薄膜下绿中带白,白中带绿,弯弯曲曲,顽强不屈;黄瓜也长出了两片嫩嫩的绿叶……这一切的一切,真正让人怜、让人爱、让人眷顾!
自此,在这阡陌上的菜园,成了我最大的牵挂。浇水、施肥、捉虫子,我一样做得有板有眼、象模象样!一颗颗的小苗也不辜负我的付出与期望,与小树比赛般汲取阳光与肥料,茁壮成长。特别浇水的时候,虽然少不了浑身的泥巴与长时间站立的劳累,但听着淙淙的流水声,仿佛就看到了菜苗像喝足了水的孩子,在高兴地笑,争气地长呢!自己一身的劳累就被美好的憧憬一扫而光了!
到了金黄的收获季节里,地里到处都是果实:豆角肥嫩鲜亮;黄瓜粗大水灵、花生颗粒饱满、韭菜与麦苗比高、空心菜叶厚茎粗,这时的我们都合不拢嘴,连睡觉都在笑呢!经常我们一家人带塑料袋去地里采摘,小的嫩的,老公总不让采,总说再长长,摘了可惜呢!儿子高兴地抢着提菜,常常咧着嘴对我说,“妈妈,一袋子的收获呢”!嘻嘻哈哈,一路到家,把自家的收获,洗涤干净,安心食用,收获的味道是那样的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是啊,这林间的菜园里的菜不但是真正的绿色蔬菜,而且还浸透着我们的爱心,味道能不甘美吗?
这林间的菜园啊,我的最爱,我的牵挂!农村人常说,“头胎会生的生女孩,能帮母亲打下手。”作为家里老大的姐姐,很受欢迎,同时也为家付出了很多。
姐姐六岁的时候,就能一边哄着我,一边做饭了。她的能干,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姐姐十二岁那年,母亲突然风湿病复发,瘫痪在床。刚上初一的姐姐不得不含泪中止了心爱的学业,接过了母亲手中的活,做起了家里的帮手:做饭、洗衣、下地干活以及照看弟弟妹妹,这些她都干得很用心。
母亲常常念叨,为家付出最多的是姐姐,你们可要记着你姐姐的好。说到动情处,常常撩起衣角擦拭自己的眼睛。
姐姐很要强。六岁的姐姐就能打猪草了,近处的打完了,姐姐就到远处去打。那次,天已经很黑了,可姐姐还没有回来,焦急的母亲和舅舅就去姐姐常常打猪草的地方去寻找。他们在半路上,碰到了哇哇大哭,孤立无援的姐姐。母亲直埋怨姐姐,怎么不早回家。原来,姐姐看到那个地方的猪草很多,于是就多打了一些,结果最终自己打的草,自己都背不动了,而她又不舍得仍掉一些。于是姐姐只好背着超重的猪草,走几步,歇一歇。再加上天也黑了,她也害怕。等姐姐抽抽搭搭的表述完,母亲也陪着姐姐哭了起来,“我的傻孩子呀!”而十四岁的姐姐已是地里的整劳力了。在收割高粱的时候,父亲和爷爷把高粱头从高粱棵上剪下来,姐姐则骑着自行车来回运输。小小的她常常驮着和她重量差不多的高粱摇摇摆摆地穿梭在田地和马车之间。
姐姐常吃苦。记得姐姐十三岁那年,去地里锄地,回来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姐姐把锄别在自行车上,就急匆匆的出发了。不知是路滑,还是姐姐不小心,结果经过一条弯曲的小路,在拐弯的时候,姐姐连人带车一起摔到了路旁的小沟里,锄头恰巧割在姐姐的小腿肚子上。强忍着巨痛,姐姐拖着自行车,一步一拐的来到家里。那次姐姐的腿上缝了十个阵脚,以致姐姐的腿上一直留着一条像蜈蚣一样的曲里拐弯,触目惊心的疤痕。姐姐十五岁那年,去棉花地里打药。她自己赶着马车,拉着一车的水和农药,喷雾器就来到了地里。那天,天很热,姐姐马不停蹄的打药,她想赶在下午两点之前干完。出汗很多的姐姐,没有带喝的水,于是就从大水桶里放水喝,那水可是兑农药的生水。等姐姐把地里的活干完,已是疲惫至极。到家后,她匆匆换下掺合着农药和汗水的衣服,就到姥姥家去睡了。半夜,睡的迷迷糊糊我,被母亲拽了起来,一起来到了姥姥家,屋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包括村里的赤脚医生。隐约听见医生说,看来姐姐是不行了,中毒很深。但在我看来,姐姐神智似乎还清醒。记得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妹呀,姐姐如果回不来,你可要替母亲多干一些呀!”果然,在马车拉着她去医院的半路上,姐姐就没有知觉了,并急拉急尿了。呼天抢地的母亲,一定要医生“死马当活马医,”医生最终也拼尽了全力,奇迹般的,姐姐在住了近一个月的院后,痊愈了。大人都说,姐姐命大,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姐姐能受累。姐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与邻村的姐夫喜结连理。姐夫人老实,虽没多大的本事,但知冷知热,对姐姐很好。劳动能致富,姐姐深信不疑。于是承包了村里的地,种上了成片的水稻。育苗、插秧、除草、收割,姐姐没白没黑的待在地里。由于姐姐家离乡里的初中很近,而学校里又没有住宿的地方。我和弟弟上初中的日子,就吃住在了姐姐家里。伺候学生,忙活地里,姐姐两头忙,虽然疲惫写在脸上,但姐姐却一直很乐观,从不喊哭叫累。
姐姐很知足。姐姐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在村里也能数得着了。有亲戚来求援,,姐姐总是慷慨解囊。近年来,姐姐家的喜事不断,六间大瓦房,十间偏房,一个大院,姐姐的家很气派!姐姐的大女儿,去年也考入了山大,继续深造去了。二女儿也很要强,成绩不错。我们都替姐姐高兴,真是苦尽甘来呀!
姐姐无论做女儿,还是做姐姐,都很到位。我承受了太多的姐姐的爱,足以温暖我一生。我对大姐的爱,也深深的珍藏在心底,历久弥香!
喜欢这本书的人还喜欢